全球热门:谁在温州与“一粒米”较劲?

来源:潮新闻   2023-06-01 09:54:29
A+A-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资料图片)

温州的一项最新统计显示,稻谷(米)消费占居民口粮消费八成以上。2022年,温州全市粮食总产量68.99万吨,消费总量却有219.67万吨,粮食自给率仅31.4%。浙江,每年要消费800亿元粮食,且基本是东北大米、江苏大米、安徽大米这些外省粮。

自古鱼米之乡的浙江,曾经也是重要产粮地区。如今,中国粮食的格局是“北粮南运”,浙江成了粮食主销区,粮食产业经济相对薄弱。大家认为,“如果不是有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价值不高,市场品牌没打响”。粮食产业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浙江粮食人,也要找回自己的粮食“江湖地位”。5月30日,“振兴浙粮”之“瓯味稻”推介活动暨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在温州举行。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推动全省各地做优地产粮食、做强本地粮企、富裕本地粮农,实现浙江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振兴浙粮”成为大家的共同行动。聚在温州,大家探寻浙江粮食振兴的三股劲。

1500亩成方连片籼稻品种的“海水稻”接连丰收。共享联盟·瑞安孙凛摄

盐碱地里,一股“突破劲”

聚焦多种粮、种好粮,聚焦收好粮、多收粮,聚焦储好粮、管好粮……活动现场展示的一些粮食储藏新设备、新技术,让我们看到许多新景象,也听到“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品牌打响”这些高频词。

浙江少良田,却多沿海,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滩涂最多的省份,拥有滩涂面积近250万亩,其中,温州的滩涂就占了全省的25%。如何向滩涂要地?温州已有一项成功的试验。

2019年,袁隆平团队研发的100余个海水稻品种于瑞安丁山成功播种。如今,经过4年种植,土壤不断改善,盐碱地的盐分从6‰降到了3‰左右,水稻亩产从第一批产出的600斤,提高到现在的800斤以上。

更为惊喜的是,今年的海水稻盐碱地首次开展双季稻试验种植,其中早稻全部采用普通品种。这也意味着,沧海变桑田成为现实,为滩涂盐碱地后备资源生态化利用探索出了新路径。

在活动现场,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秀炜还与福建等地签约了海水稻科技应用。我们还看到,温州对接中国水稻所、湖南金健种业科技公司等,引入低累计水稻品种在土壤高风险区域试种,解决重金属超标问题。

无疑,勇于突破,创新品种、科技兴农,让粮食人与“一粒米”较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数字化手段应用到粮食仓储。温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大粮仓里,一股“科技劲”

粮食种得好,也要运输得好、储藏得好。全自动的大米生产线、粮食脂肪酸值自动检测仪器等先进科技成果在现场一一演示、展现,吸引大家驻足观看。

“我们借助高校科研力量,投用了国内首台平房仓散粮入仓机器人,可节省人工成本30%以上。”温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房仓是我国粮食储备中的主导仓型,其粮食储藏形式主要为散粮堆放,但该作业存在机械化程度低、粉尘飞扬、噪音大等问题,散粮入仓机器人可以实现智能定位与行走,能自由伸缩和俯仰,根据料位高度自动布粮,降低粮食落料高度,有效减少仓内粉尘飞扬,改善仓内作业环境。

数字赋能,浙江精心打造了“浙政粮安”多跨场景应用,推动形成粮食购销全链条全时空全领域信息化监管。运用物联网、AI识别等技术,贯通生产、储备管理等核心业务,对各级地方储备粮存储企业(库点)、数量、质量和安全情况进行实时预警和在线监管。

探索“未来粮仓”建设,集成运用辐射制冷、智能控温、光伏气调等不断发展的绿色智能、自动高效的仓储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实现绿色储粮、品质保粮、数字管粮、勤廉守粮的新型储备粮仓。

数字化科技手段,已经成为大家与粮仓较劲的普通共识与共同行动。温州借助数字化运输,引导使用吨粮包等储存方式,将粮食化验时间压缩到30分钟以内,提升效率;丽水创新技术,采用新的冷库系统,每吨粮食节约能耗30%以上;全省已有103个粮库的出入库系统、101个粮库的粮温采集、101个粮库的AI安全监管集成接入省级平台,应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后,有效预防“空进空出”“人情粮”“以陈顶新”等问题的发生。也难怪,全省的活动主题就叫“粮食科技周”,这科技破解的是效率、效益的问题。

应忠彭摄

走出去,一股“品牌劲”

除此之外,大家普遍关心的就是大米品牌问题。全省层面正在打造“浙江好粮油”品牌,注册“浙稻味”商标;“产粮大户”嘉兴已有自己的大米品牌,就叫“嘉兴大米”;宁波推出“甬优”系列;温州主打“瓯味稻”,还有民间自发兴起七都“慢米节”等活动,推广大米。

品牌意识的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增加粮食的产值。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涂长明透露一则数据,稻谷的加工利润来自于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小小的一粒稻谷可以生产出20多种产品,比如一吨稻谷生产的谷壳可以制取0.03吨白碳黑、0.01吨食品级活性炭等。可见品牌创新,提高附加值还大有文章可做。

在温州,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粮食的“地瓜”藤蔓特别发达。据初步统计温州人在外经营粮食的企业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分布在黑龙江、江西、江苏等地,涉及粮食生产、加工、转化、经营、销售等领域。不少在外温州人,将在外的粮食加工企业与温州市场紧密相连。

此外,在温州还开展粮安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菜场等系列活动。坚持“公储”与“民储”相结合,积极引导粮食储备从单一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藏粮于民”等多元储备体系转变,引导各方共保粮食安全。

几股劲拧在一起,相信“一粒米”还会迸发出更多的活力。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